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的判断和评估。对于一些专家教授所说的话和评论我们往往会因为它的“权威性”而没办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我们产生的认同感是盲目的。

近日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丽萍发文建议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女不得早于十八周岁”。对于降低法定结婚年龄的必要性,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是否对中国现有的国情有着正确的认识。

首先,对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们一直是盲目认同的。本质上讲,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达、营养和医疗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我国进入老龄化,是我国的营养和医疗水平提升的必然,也是我国和平发展几十年的成果。在教育和文化程度、营养水平、医疗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老人并非就只是负担。古人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科技水平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工作对体力的要求越来越低,而对于文化、技能和经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老人可以承担的工作实际上越来越多。只要不把老年人口视作负担,人口老龄化就没有那么可怕。科技和医疗水平越发达,人口的倒金字塔结构会越严重,不管是日本、俄罗斯还是欧洲,奖励和鼓励生育都没能解决老龄化问题。实际上,我们真正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的适应即将来临的老龄化社会。与其想着多生孩子来养老,不如想办法别让自己太早变成一个废物,尽量保持身体和大脑的健康,让老年生活更加丰富和充实。

在有着这样清醒认识的前提下,我们再看王教授所说的降低法定结婚年龄。我国的法定婚龄比世界主要经济体高,但平均婚龄和育龄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依然偏低。法定婚龄比我们低的美国,平均育龄也在26岁,与我们相当。而且,在我国内部,经济越发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婚龄和育龄越高。在王教授的文章中其实也提到了这一点,受教育年龄与初婚年龄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实际决定婚龄和育龄的,并非法定结婚年龄高低,而是经济发展程度和教育水平。

降低法定婚龄的实际影响是什么?降低法定婚龄,直接影响的是没有条件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女性。即使是在现在,西北西南等一些边远地区,经常出现女孩得不到教育机会,很早就被以各种条件嫁出的情况。法定婚龄越低,这些女孩被嫁出的年龄就越小,她们就越难以获得婚姻自主权。18岁结婚,16、17就要被订婚,这么小的年龄,也无法独立获得收入来源,哪里轮得到她们选择。对于这些女孩来说,更晚的法定婚龄,意味着更多的自我成长、自足自立的空间。即使无法接受教育,晚2年结婚,思想和人格更为成熟,她们也可以通过务工实现经济自立,也就有了更多选择空间。

也就是说,作为学者,王教授的建议既解决不了问题,又在最弱势的群体身上打主意,损害她们的利益,只能说是又蠢又坏。

而作为听众的我们,盲目认同只是在推波助澜,而真正的认同感是在有正确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