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问题想到的教育缺失问题
当下香港的暴乱没有趋向停止反而愈演愈烈,香港街头闹事的“愤青”像是一头头未被驯化的野兽,因此很多人将矛头指向了香港的教育。显然香港教育是出现了问题,但我们同时要清楚,香港教育的多元性依旧是世界领先,而我们不可以也不应该将香港教育一棒子打死。本文着重讨论基础教育应当包含什么,由香港教育的缺失而能给大陆的教育带来怎样的警醒,以及针对香港教育的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将从经济,文化,社会传播角度分析)。
基础教育应当包含什么
先说一个小事实。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创办学校的人是腓特烈一世,他在1713年说,4-12岁的孩童到要去学校上课。他制定课纲,确定一节课40分钟等等一些列问题。罗振宇说,腓特烈一世创办学校的原因是——国家共同体。什么意思?是要求这一代人,在学校统一的学习这些文章,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尊心。当受外敌侵害时,我们能想到“怒发冲冠凭栏处”,从而能够有团结一起的凝聚力,这是基础教育(大体上是针对4-12岁的孩童)必须具备的。
所以,从香港街头那些受金钱指使的行尸走肉们,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认同感,我想是极度匮乏的,究其原因,就是在受基础教育时,没有对他们进行特定的培养。我们不要去责怪谁,我们要做的是清楚这其中的问题,然后改进它。
第二点,我想谈到的是关于社会学人际关系的问题——我们应该在什么阶段培养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处的能力?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的能力孩童能否掌握?还是要等到他们都长大了,再进行培养?很显然,在大陆小学,中学都没有这样的课程,反而是在幼儿园,老师会告诉同学们要和身边的朋友友好相处。是因为我们在幼儿园都已经完全掌握那样的基础知识了吗?恐怕不是的。罗兰·米勒写的《亲密关系》堪称社会学人与人相处教科书,我读完它花了2个月,也仅仅是明白了里面的原理,在没有老师引导的情况下,学习这样的学术性文章是非常吃力的,但我们不需要其中的知识吗?你会和别人处理冲突吗?面对不同的人格我们仅仅是一副面孔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吗?你真的对不同个体所蕴含的不同价值体系有正确的了解吗?我想,这样艰深的问题是很难对4-12岁的孩童说清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必去做这件事。看阻止地铁运行3小时的香港青年,面对别人对他的指责他没有正视对方,在和另一个人交流。显然,他认为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比让更多的人安心是更急迫的,但这样的价值观是对的吗?如果没有任何社会事件背景,我想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报复社会。而从中可以看出的是,他缺乏与这个社会正确而有效沟通的能力,这样的能力不应该从小培养吗?这可是要学习一辈子的呀!
针对香港现状我们还能怎么做
《菊与刀》从文化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日本人对待他们自己价值体系的态度,而写这本书的用意是美国想对二战后的日本加以更有效的管控。可是,对待像日本和德国这样本身就组织化极高的国家,不触及他们原本的社会生态,而是以此为契机推动他们意识形态的改造,这难道还需要写一本书来揭示吗?历史告诉我们,所有的历史活动背后的根因都是经济因素。当然,我对经济学并没有什么了解,妄加评论无疑是很愚蠢的做法,但是有很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买家和卖家是不会相互竞争的,竞争的只有买家和买家或者卖家和卖家。香港的教材都是自己编写的,只有一个统一的上界,所以自由度很高。对然会受到评审,但是我想其中的擦边球在这样的相互竞争中是一定会存在的,将教材编写放到类似于市场竞争的环境中,这其中的道理就很难说清楚了。
当然,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正如上文分析的,香港基础教育是很缺乏对民族文化的培养。是的,我承认他们中学语文课本学习的内容比之大陆只深不浅,但是,他们真的认同他们学到的民族精神吗?从课本中的提问“分析香港人的特质”而不是“中国人的特质”我们就能看出,这样的文化不自信是自上而下的。而在这样的认知体系下,香港人的暴乱似乎更类似于一种愤慨,好像在向天下人说:为什么大陆比我们更优秀?极度无知,极度自大和极度懒惰。香港的基础教育真正落实了传递民族自信吗?在新一轮的教材编写上,他们还需要做哪些努力,这是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最后,我想谈一下关于孩童。尼尔·波兹曼写了一本书叫《童年的消逝》。他说,随着传播工具的出现,更新,发展,童年这一概念的出现和消逝是必定的。简单来说,孩童和成人之间的界限将逐渐模糊。而当今社会,书籍成了新的传播工具,我们都刻板的认为,书籍就是真理、真相、事实的代名词,所以人们是很乐观的相信其中的“道理”的。而其中极具导向性的文字不加辨析就让孩童知晓,难道不会将孩童带远,带偏吗?我想,基础教育更应该做的是为孩童指导方向,该怎么去走,还得依靠他们自己。现在香港教育使孩童具备了很多不应是孩童需要具备的标签。好的方面是,可以使孩童更早地接触到理性,当然是要那些接触到的真的是理性;坏的方面是,孩童特有的好奇,纯真,自发性会被消磨掉。我觉得我们不必去评判优劣,如果都是为了塑造更好的下一代,那这也是无法反驳的。但是,在进入社会后,什么样的人格更利于在社会中发展,更利于社会的发展,靠那些所谓的“理性”,真的可以对社会起到帮助的吗?我们还是要多冷静的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