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书店》
显然人的身体在死亡后是不能起死回生的,所以死后的幸存者也就是在说那飘飘然的灵魂之境。这听起来是如此的不切实际,但确实从古至今的哲学家们都在思考人究竟在死后能否以某种形式继续存活下去。在柏拉图续写的《斐多篇》中,他“论证”了灵魂的永恒性(即使他的论证很难说服我),但他似乎没有论证灵魂存在的必然性。不过,虽然这是个伟大的哲学疑问,但我们不妨对这一切做出一个美好的假设——人死后确然有灵魂的存在,并且可以成为那样的“幸存者”。
既然谈到了柏拉图,那不如再多说几句(相信我会有用的)。在柏拉图看来,人是由看得见的肉体和看不见的、非物质的灵魂组成的,而肉体与灵魂之间有着极强的相互作用关系,唯有让灵魂逐渐摆脱肉体的束缚,人才能变得越来越“哲学”(也许这就是哲学在那时候是智慧学的意思?)。至于摆脱的方法,自然濒死的状态是极好的,但也是极难达到的,不过最终目的是让肉体的自由意志不能再干涉大脑的思考,让大脑可以完全的思考“柏拉图型相”(正义、美学诸如此类)。虽然柏拉图的哲学观点要比我上述的这几句话复杂得多,但是这也足够我们带着这些观点去看这本书。
对于上述的一切我不做出任何评价,可我们也不妨认为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也可以像那些哲学家们做出“美好的假设”,而似乎美好的假设才是文学应该谈论的东西。首先自我检讨,也许剧透会让很多人不适,但只怪本人才疏学浅,没有办法空谈感想。男主最终死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并非身体上的死亡,而是生活上的死亡),一种会丧失语言功能的脑瘤,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思考能力。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病症使他得到了极像柏拉图说的“逃离身体束缚”的能力,或许这也就暗示在他最后的那段时间里,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对这世间万物最本源的思考。男主人公A.J.F在那期间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不是我们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读的东西,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爱,我们所爱的事物,我们所爱的人。所有这些,我认为真的会存活下去。”他的女儿不懂,但我想这位父亲想说的是他的灵魂会永远伴他的女儿左右。
也许这样的解读太过偏颇,但我觉得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思考。或许接下来谈论的更是这个作者想让我们看到的——关于爱与被爱。“因为从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我们独来独往,然而就是因为独来独往,才让我们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驱车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遇到他(她)。你会被爱,因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单。你会选择不再孤单下去。”这段话让我泪流满面,纵使这是一个决定论的观点,纵使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获得了他们最期望的爱情,纵使我知道爱情终究会来,但我依然泪流满面。我总在思考,等待究竟是否有意义,如果一个好的结局,等待显然是值得的。但如果结局并非那么尽如人意,等待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又如我所说,决定论之于爱情又是如此让人无力,使得这一切看起来都是徒劳,总会来和总是不来,都能击碎一个人。我也清楚对待感情不能如此悲观,可我们终究需要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一个足以欺骗自己的理由(在这里似乎又对文中“爱情里需要一点阴谋”多了一点理解)。
最后想谈到一点是我的一个小“机灵”。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特地没有去看作者是何人(主要是没有看作者的性别),但读到书中一段对一个男人和衣橱的描写的时候,我却十分断定这个作者是一位极善观察的女性,事实也正是如此。至于这段描写我也不必细说,纵使我读了这个段落不下10遍,却依然没找出我能一眼看出作者女性的理由。或许留下这么一个疑问也挺好!
读后感的结尾是希望。以岛上书屋的那块招牌上写的话为结语: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