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西弗斯没有拒绝滚石上山?
首先先介绍一下西西弗斯其人。“根据《荷马史诗》,西西弗斯是人间最足智多谋的人,他是科林斯的建城者和国王。当宙斯掳走河神伊索普斯的女儿伊琴娜,河神曾到科林斯找寻其女,知悉此事的西西弗斯以一条四季常流的河川做为交换条件告知。由于泄露了宙斯的秘密,宙斯便派出死神要将他押下地狱。没有想到西西弗斯却用计绑架了死神,导致人间长久以来都没有人死去,一直到死神被救出为止,西西弗斯才被打入冥界。”
荷马说,西西弗斯是最终要死的人中最聪明最谨慎的人。
我觉得这个评价是需要好好揣摩一下的。西西弗斯在荷马眼中是一个聪明人,而他接受的惩罚是无休止的重复做一件事,换言之他付出了自由。试问:你更愿意一直推石上山还是选择死亡?我想与其做一个众神的玩物不如选择去死(和古时候的“义”很相似?)。那么为什么西西弗斯没有拒绝这样的惩罚呢?我想这是需要好好思考的。
知道西西弗斯其人后,我不禁对他升起敬佩之情。挑战诸神的权威,玩弄死神于股掌之间,不愧为聪明二字。但当他接受一直滚石上山的惩罚时,这算不算智慧对权力的一种屈从?我想不是的,与其说从死亡中得到解脱,西西弗斯在滚石上山中看到了“不妥协”,而这,才是聪明人应该有的选择。西西弗斯的智慧不在他的徒劳无功,而在于他为什么选择徒劳。
我们再看滚石上山这件事。诸神眼中这个惩罚不过是个玩笑,是个可以在茶余饭后谈起的愚蠢事情。那么西西弗斯是怎么看待这个惩罚的呢?会不会有什么更高的意义支持着他继续推石?周国平说过这样的话:我在山脚下碰到了西西弗斯,我本是手足无措的,因为对于可怜的人,我不好表示悲伤,也不好安慰。正当我脸红在原地局促不安的时候,西西弗斯兴冲冲的跑过来,给我看他手掌中的蝴蝶”瞧,这蝴蝶多美!“
现在我们明白了,原来西西弗斯本没有受困于滚石上山这件事情,反而觉得这惩罚是有魅力可以发现的。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西西弗斯和众神达成了某种平衡。众神满足了自己内心的权力欲望,而西西弗斯追求到了他心中的美好事物。那么这就是他选择滚石上山的原因吗?
我们知道猫抓到老鼠后不会立刻吃掉,而会玩弄它。诸神和西西弗斯之间是不是也有这样一层关系?但不同的是,西西弗斯玩弄诸神在先,而诸神却像小孩子一样,想要报复回来,只不过期限很长,是永远。诸神想要的结果是什么?不过是西西弗斯的低头认错吧。屈从于我的权力之下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想着瞒骗我甚至困住了死神?很丢面子呀!那么西西弗斯滚石上山是屈服了吗?换一个问题就是,西西弗斯现在还快乐吗?嗯,问题解决了。
其实我们仔细体会,会发现西西弗斯既悲伤又快乐,既无助又坚强,既压迫又反抗。在一定程度上说,西西弗斯和诸神的battle中,西西弗斯是胜利的,只不过是跪着接受胜利的喜悦。而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应当是“不可为而为之”的吧。(出处详见阿尔贝·加缪)
黑格尔曾说:西西弗斯和诸神,是一个精神的两面。值得思虑的。
By the way 从西西弗斯身上,我看到了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经常谈起的“反抗”精神。对比于精卫填海,我想谁的反抗精神更多,谁的理智更多,谁的挑战权威而胜利的方法更耐人寻味,不是课上几句简单的分析对比就可以分出高下的吧。(还有就是对于“上天收受到xxx的感动,就xxx”我觉得很不现实,更深的含义不在于上天的妥协,很可能是作者的美好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相比于精卫填海,吴刚伐桂的故事更像西西弗斯滚石上山。